老年人心理保健小常識
一、了解一點老年心理學
什麼是心理學呢?首先要弄懂什麼是心理。
心是指心思,心意;理,是指條理,準則。人的心理現象是人腦的機能。明朝李時珍明确提出“腦為元神之府”;清代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提出:“小兒無記性者,腦髓未滿;高齡無記性者,腦髓漸空。”近代、現代醫學的研究都已證明:腦是心理的生理基礎,客觀現實和人的實踐作用是心理的哲學基礎。人的心理現象,都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所以,隻有客觀現實和腦在人的實踐中發生相互作用時,就會産生人的心理。
心理學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老年心理學就是研究老年人因機體的逐漸老化以及在社會和家庭生活中角色的變化而引起的心理現象、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
什麼是老年,一般講,當一個人感到不再能愉快地、輕松地勝任原來所擔任的社會工作時,這就意味着已進入了老年,這時的年齡就是老年年齡。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它的平均值,就是老年的年齡界限。
1982年,世界老齡問題世界大會、中國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後将我國老年的界限劃定為60歲。
什麼是人的自然壽命,根據生長期和細胞分裂次數的理論推算,人的自然壽命應當是100——150歲!超過此值的人才是超高壽!
如何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水平,如何提高老年人心理保健水平,已成為我們當前老年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下面着重談談老年心理保健的一些常識問題。
二、關于老年心理保健的意義
傳統的健康觀念認為,身體無病就是健康。現代的健康觀念是身心與環境處于安甯和諧的狀态,是體格與心态的協調發展,即不僅要有好的軀體,而且要有最佳的心理狀态。現代醫學科學證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密切關系,假若心理不健康,就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最終必然影響甚至損害軀體健康。所以學點心理保健知識、掌握一些心理保健手段、學會身心愉快地生活、樹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觀念,是每個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
魏晉時代的嵇康在《答向子期難養生論》中指出養生有五難,即:①名利不滅,②喜怒不除,③聲色不去,④滋味不絕,⑤神慮轉發。“五者無于胸中,則信順日濟,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大理之所效也。”這“五難”幾乎全部與心理有關。孔子強調“仁者壽,智者壽”的思想,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距”的論述,可見,古代保健養生就是以心理保健為主。現代社會,心理健康也是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健康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老年人生活質量評價和健康測量中重要内容之一。
1、老年心理保健的生理基礎
人步入老年後,機體自然會發生一系列變化。“目似春霧,耳似夏蟬,齒似秋葉,發似冬霜”。老年人新陳代謝減慢,髒器功能衰退,軀體易生疾病等,表現出“慢、弱、惰”三大特點。這些變化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功能。
現代心理學研究與生活實踐表明,積極的情緒有利于身體健康,而消極的情緒則對健康帶來不良影響。例如:人在發怒時,心跳加快,常達80-200次/分;血壓上升,收縮壓從正常的130毫米汞柱到230毫米汞柱以上;呼吸每分鐘可達40-50次。人在恐懼時或突然震驚時,呼吸加強而短促,甚至會出現中斷;心跳加速,每分鐘增加20次;血壓也會随之增加。人在焦慮、憂郁時,會抑制胃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對老年人來說,抑郁、煩惱、發怒等消極情緒往往是引起或激發某些疾病的心理因素。例如,由于過分抑郁或恐懼,會導緻心肌梗塞、腦溢血等疾病。臨床實踐證明,許多癌症患者在發病前大多曾有過持續的消極情緒,或遭受過重大的情緒挫折。生物學實驗表明,消極情緒因素可以使人的大腦活動功能降低,引起免疫力的降低,使有機體抗癌力量下降。在具備其他内因與外因時,使癌症得以提前形成,如果病發後,情緒還是調整不過來,癌症就會高速發展而無法抑止,預後不良。而相反,積極的情緒可以增進身體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臨床觀察發現,很多疼痛是由于肌肉緊張所造成的,大笑可以降低或緩和肌肉的緊張程度,從而減輕或消除疼痛。這些主要是闡述心理保健對老年個體健康上的直接影響和意義。
2、老年心理保健的社會基礎
老年人退出社會的工作崗位(有的還是領導崗位),成為社會的一個普通公民,社會為老年人創造的安享晚年的大好機會(有些弱勢群體還不具備這些條件),這是社會有了極大進步的重要标志,老年人應該很好地利用這些機會,信心百倍地安度晚年。
然而,離退休前後在部分老同志中引起一些心理變化。有部分人由于難于适應,心理上還出現一些毛病,如空虛、寂寞、焦慮、憂傷、抑郁等,人稱為退休綜合症。從調查的情況來看,争強好勝、事業心強、工作嚴謹、性格固執的人,缺乏離退休心理準備的人發病率高。老年社會學研究表明,離退休綜合症主要是由于産生的失落感、空虛感、懷舊感造成的。失落感會使人感到工作、規律、地位、優勢、人際關系喪失了,認為到了人生的盡頭了;空虛會使人感到無所事事,一切都是虛無的;懷舊則容易使人追憶過去的美好時光和輝煌的經曆。轉眼下一片冷清,令人慘然。有調查統計表明,離退休綜合症一般經過半年到一年時間的反應,個别人需要稍長的時間。這種現象對絕大多數剛退休的老同志是一大困擾,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水平。離退休綜合症是老年人心理在特定時期的一種正常的自然表現,不必擔心,無須緊張。離退休後用一段時間,做些合理的心理調整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解決好這一問題,将對廣大離退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幫助。
三、關于老年心理健康标準的基本界定
我國心理學家把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準概括為五條:①熱愛生活和工作;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③情緒穩定,适應能力強;④性格開朗,通情達理;⑤人際關系适應強。
國外把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準概括為10條參考标準: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恰當的估計;③有切合實際的目标和理想;④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⑤能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⑥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⑧适度的情緒和控制;⑨在不違背集體意識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個性;⑩在不違反社會道德規範的情況下,能适當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
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界定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準。
1、有正常的感覺、知覺、思維、記憶。在判斷事物時基本準确,不發生錯覺;在回憶往事時,記憶清晰,不發生大的遺忘;在分析問題時條理清楚,不出現邏輯混亂;在回答問題時能對答自如,不答非所問;在平時生活中有比較豐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為自己設計一個令自己愉快的奮鬥目标。
2、有健全的人格。情緒穩定,意志堅強。積極的情緒多于消極的情緒,能理智地評價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控制自己的行為,辦事較少盲目性和沖動性;有較強的意志力,能經得起外界事物的刺激;在悲痛時能找到發洩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所壓倒。歡樂有節制,不過分激動;遇到困難時,能沉着地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聲歎氣或怨天尤人。
3、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樂于助人,也樂于受他人之助。在家中,與所有家人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他們理解和尊重。在外面,與新老朋友能保持良好的關系,對人不求全責備,做到與人為善。在正式群體或非正式群體内,有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
4、能正确地認知社會,與大多數人的心理活動相一緻。對社會的看法、改革的态度、對國内外形勢的分析、對社會道德倫理的認識等等,能與社會上正确的态度基本上保持同步。
5、能保持正常的行為。能堅持正常的生活,參加适當的工作、學習、娛樂等活動。其一切行為符合自己在各種場合的身份和角色。
以上五個方面隻是界定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标準。其核心的最重要的是“基本正常”這一點,即說話辦事、認識問題、邏輯思維、人際交往等都在正常狀态之中,那麼其心理健康就是達标的。要說明一下,上面這個基本标準是個較模糊的概念,對某個老年人而言,在該标準的上下參差,也是達标的。
四、老年人的八大需求
老年人的八大需求是:①交往需求,②自主需求,③恭敬需求,④求助需求,⑤變異需求,⑥求知需求,⑦健康需求,⑧依存需求。
1、交往需求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老年人特别需要思想感情上的互助和交流,通過交流,能滿足個人認識的發展和新信息的交流。老年人要注意和新、老朋友保持經常的聯系,以利成功的人際交往,一個老年人有衆多的知心朋友,有利于身心健康,歡度晚年。
2、自主需求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裡”,老年人沉着穩重,老練大方,閱識豐厚,處世有曆,生活富足,醫保在身,這些都會使老人産生自信和自主,這就是老年人心理上的自主需求。
3、恭敬需求
“尊老敬老傳佳話,傳統美德人弘揚。”老年人希望得到自己原來的下級、現在的領導、晚輩甚至不熟悉的人的尊敬是一種心理需求。老年人得到别人的恭敬後,必會增添老年人對生活的情趣。
4、求助需求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情”。老年人因為身體衰老和健康等原因生活自理能力會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這時求助就是一種需要,是一種願望,他人若能幫助他們完成日常生活無法獨立完成的活動,則會使老年人感到心情舒暢,獲得心理安慰。
5、變異需求
“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變異需求,是人們适應生理變化和社會角色變化的一種心理現象。我們都要理解和支持老年人的變異需求,以增加老年人的生活情趣。
6、求知需求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人生有限,學海無涯,白首莫悔讀書遲,抓緊學習尚有時。願老年人的知識更豐富,餘生再增輝。
7、健康需求
“留得青山潤春露,為國為家皆是汝”。健康需求是老年人希望生理、心理、社會的有利因素作用下,達到健康的一種心理需求。大家都希望歲月不老,青春長駐,我們更希望老年人生命之樹常綠,長壽之泉常湧。
8、依存需求
是老年人希望互相間保持思想上的溝通和增進感情上的聯系的一種心理需求。一般講,老年人對家庭有一種依存心理,城市中的離退休在老有所養的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後,精神依存就尤為突出,這時,做晚輩的抽點時間,帶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就顯得十分重要,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出門一笑江中月,水上輕盈步微月”老人的依存需求也要有度。如今,中青年人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和事業,加上現代社會對中年人的各種壓力也很大,也需要工作之餘有時間放松自己,以利第二天緊張的工作。因此,老人在理解自己的孩子處境時要做到心理如明鏡秋月,做到依存有度。
除以上叙述的八個需求之外,老年人還有許多需求,例如:安全需求、黃昏戀需求等,我們做晚輩的和單位的老齡工作者都應努力滿足老人們的合理需求。順便說一句,在晚輩對老人不敬、不孝、不助、不管時,老人們可以利用你手上的經濟資源“論功行賞”,這是你們的權力,合情、合理、合法!
五、認識和把握老年心理保健的幾個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大緻說來有四個方面的因素所決定。
1、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腦和其它生理機能開始退化。如果大腦衰老過快或者個人不能很好地調适自己,有可能導緻心理上失常。
2、環境因素。如果生活在一個良好和諧的環境裡,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個外部的良好環境。如果生活在一個經常受到惡性刺激的環境裡,有可能産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變态。
3、生活因素。如若參與一些不良活動,如賭博、酗酒等就會嚴重損害人的心理健康。
4、文化因素。一個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會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正确态度,能正确處理一些挫折和不幸,而不會因意外情況的産生而導緻心理失常。
老年人如何把高質量的生活和愉快的身心把握在自己手中呢?根據我國古今養生保健的理論和實踐,可以概括為四個字,即“動”、“仁”、“智”、“樂”,概述于下。
1、“動”,就是身體多運動。“生命在于運動。”實踐證明“用進廢退”,“不動則衰”。“君欲延年壽,動中度晚年。”因此,不同的年齡段的老人要注意“動靜結合”,加強身體的适度鍛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2.、“仁”,其核心就是愛人。與人親善,待人寬厚,容人容事,“仁者壽”也。長壽老人大多慈祥善良。樂于同情和幫助他人,有利自身的心理健康。專家認為,同情與援助他人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機制。有位九旬老醫生說:“我不可能無私、但以‘少私’兩字為座右銘,‘少私’好處很多,可以開心,可以寬曠。名利淡泊了,與人少争了,就能心平氣和、身心健康。我有今日之健,也許是對人寬厚,時時處處為他人着想專心工作的緣故。”
3、“智”,就是勤于學習,科學用腦,用科學的知識指導養生保健。步入老年一個重要的行動就是重新學習,豐富精神生活,延緩大腦衰老。“樹老怕空,人老怕松。”學習一點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會學、老年心理學、家政學等很有必要。同時還要了解國内外大事,了解社會變更,學習新知識,更新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主動把自己融入發展了的社會中去。學習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有些年齡較大的老同志學習有一定的困難,不妨看些知識性稍強的電視片、新聞節目,例如每天看看江蘇城市頻道的“零距離”節目,和家人一起認真地猜猜送禮提問,既有一點樂趣,又可鍛煉大腦的記憶和反應,不定哪天大禮送到你家去呢。
4、“樂”,就是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好奇心,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态,即“正視現實,接受挑戰;樂觀豁達,安享晚年;适應今天,迎接明天。”快樂與豁達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不僅要會享用,更要善于發掘,更不能浪費。清代畫家高相軒總結有“十樂養生延壽法”:①耕耘之樂。②把掃之樂。③教子之樂。④知足之樂。⑤安居之樂。⑥暢談之樂。⑦漫步之樂。⑧沐浴之樂。⑨高卧之樂。⑩曝背之樂。可謂“樂者壽”之集大成者,當代老年朋友不妨效法其中之幾,可以收益。
離退休老年朋友一定要學會得樂,在動中求樂,靜中求樂,寬中求樂,學中求樂,為民而樂,為國而樂,與人同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知足常樂。人老了,如果還處在憂名、憂利,憂家、憂私狀态,難免背上深重的包袱,壓得喘不過氣來,一個老年人整天心緒煩躁,何以能頤養天年。老年人要解脫自己,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學會玩,在玩中取樂。玩的方法和種類很多,可自選、自取,例如可參加與人同樂的集體活動,在團體中找樂趣,與别人共同享受歡樂;也可從事自得其樂的活動,打打牌,打打電子遊戲,參加遠足,行善助人等,隻要是健康的活動老同志都可适量地參加,隻要身體狀況許可,老人一定要玩起來,動起來,樂起來,笑起來。
長壽學家胡夫蘭德指出:沒有見過一個懶漢能夠長壽的!
根據科學的推測,人類自然壽命應比現在實際的壽命更長。但由于疾病、創傷或心理、社會等不良影響,使人們未能達到預期壽命而過早死亡。危害老年人常見的病為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癌症。而這些疾病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均屬“心身疾病”,其中50%以上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包括不良情緒、吸煙、酗酒、飲食過度、睡眠和休息不足等)引起的。可見,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行為,此類疾病即可大大減少。因此老年人要采取積極有力的措施,有條件的要積極參加老年心理、醫療咨詢活動,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和自我保健,以達到不斷提高廣大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的水平。
六、老年人怎樣講究心理衛生
老年人的心理衛生内容很廣泛,尤其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離退休後在工作方面的心理衛生:首先,老年人的所謂工作應該是沒有壓力的、不要擔負很大責任的、作為調節因為閑賦等原因而造成的精神壓力的、可以輕松地完成的工作。老年人對待工作問題上,一方面不要過于有緊迫感,否則易造成精神壓力的,導緻心理不平衡,影響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自暴自棄無所事事也會加速衰老。
從習慣的在職生活轉到不習慣的清閑生活,使人感到孤單寂寞或精神上無所适從。在這種變化中有些人難以适應而誘發疾病或加快衰老。因此,老年人退休後參加力所能及的工作或社會活動,或選擇業餘愛好并投入精力張揚,在從事業餘愛好活動中忘記憂愁與煩惱,有益于身心健康。
2、飲食的心理衛生: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因此特别要重視飲食時的心理衛生。老年人常因情緒不安,心情不佳引起胃腸功能失調。因此,老年人每當吃飯前後,應力求心情平靜與愉快,切忌生氣、憂愁、寂悶等負面性情緒。老年人在吃飯時可有意識地利用心理上關于過去美味食物的想象、記憶與聯想,來喚起食欲,激發消化系統功能。老年人逢年過節,或碰上愛吃的東西,切忌饞嘴,否則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可能誘發消化系統的疾病。
3、對待疾病的心理衛生:老年人往往體弱多病。有些老年人對待疾病焦慮煩躁,憂心忡忡,悲觀失望,這種精神狀态無疑将加速疾病的發展。樂觀主義精神和堅強的意志是老年人對待疾病的心理衛生最重要的措施。老年人往往擔憂和懷疑自己的健康,同時又常常對檢查身體有精神負擔,擔心查出病來增加憂慮。其實,老年人對自己的健康情況了解,才能正确對待,采取适當的保健措施,消除恐懼心理。因此,定期檢查身體,不僅早期發現隐疾,及時治療疾病,而且還能給老人以心理上的安全感。
4、家庭關系的心理衛生:老年人由于疾病和在家庭中經濟地位的變化等易造成心情不佳,常為一些小事在家裡發脾氣,造成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緊張。家庭關系緊張、不和睦又成為老年人惡性的心理刺激,誘發疾病或使病情加重。因此老年人與家庭成員心理相容,氣氛融洽,彼此之間心心相印,生活愉快,有益健康。
七、情緒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
所謂情緒,就是人思想感情的流露,是大腦皮層興奮、抑制過程所處的一種狀态。中醫把這種精神因素分為“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内經》提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七情不可為過,過激就會損傷髒器,有害于身體。老年人的情緒應當穩定、飽滿、樂觀;情緒波動,喜怒無常,心情憂郁,感情脆弱,都有損于健康。世界衛生組織也提出:“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全安靜狀态。”
不良的情緒,惡劣的精神刺激,可使神經系統的功能紊亂,指揮失靈,造成其他器官機能調節發生障礙,導緻一系列的病患。有許多疾病,如精神病、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疾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甚至于癌症等,都與精神因素有關,特别是疑慮、恐懼、悲傷、憤怒等壞的情緒更易誘發疾病。“氣乃百病之源”、“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世界上許多長壽者都是在樂觀的情緒中度過一生的。不良情緒可以緻病;而樂觀的情緒可以治病。性格頑強,情緒樂觀,就可減輕病痛,有利于治療。人到老年難免患病,要有正确的态度是,一是要不諱疾忌醫,二是要情緒樂觀,“既來之,則安之”,精心醫治、調養。
老年人生活在一種愉快、歡樂的氣氛中,是有益處的。老年人興趣不妨廣博一點,無需精益求精。如體育、繪畫、書法、寫作、下棋、攝影、集郵、養魚、玩鳥、種花、烹饪等等,可以從頭學起,每天有一點安排,時間長了,便生樂趣,便有一種依托,可培養愉快平靜的情緒和積極向上的精神,既可調劑生活,避免單調、枯燥,又可陶冶情操,有益身心健康。
老年人離開了工作崗位,成為社會的普通一員。種種變化使他們變得與社會發生距離,與社會不融洽,于是他們會産生種種心理上的不平衡。從家庭來看,日趨小型化,青年人需承受着來之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對老人關心、交流少了,勢必造成老年人的孤獨感,甚至發生心理疾病。随着時間的推移,老年人的心理會越來越脆弱的。
老年人要樂觀地認識到:昨天和今天的“我”沒有關系,要主動地去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更好地适應不斷變化的客觀形勢,使之長期保持最佳狀态,以求心靈較徹底的解放,體會輕松自由。